我姑姑就是终身未嫁,今年已经62岁了,独居,每月拿着2千多块钱的退休金,百无聊赖地过着每一天。姑姑退休后,没了上班时带来的充实感,一个人应对着每天的生活,买菜做饭、跳跳广场舞、逛逛街,基本一天就这样过去了,以前偶尔还会和以前的老同事一起报团旅游,现在疫情原因,都没有再出过远门。我曾经问姑姑这样重复的生活会不会很无聊,变得抑郁。她叹了口气说:“人老了基本上都是这样的,想不抑郁就自己找些事情做就好了。”姑姑为什么终身未嫁呢?因为她太挑剔了,在适婚年龄遇不到合眼缘的人,就这样单身至今。姑姑虽然娇小,但是五官立体,耐看。她年轻时爱打扮自己,追随潮流,我小时候眼馋她的化妆品和高跟鞋,还偷偷地把腮红往自己腮帮子擦,把小脚丫伸进“硕大”的高跟鞋,左扭右扭地学着姑姑踩着高跟鞋的婀娜模样。30岁时,她还特意去拍了一套自己穿婚纱的写真照,很是漂亮。其实姑姑当时也不过是一名工厂的女职工,家里人有给姑姑介绍过对象,但是不是因为男方长得不入姑姑眼,就是男方家里住得偏远,最终相亲告吹。这么多年过去了,我问姑姑是否后悔没有结婚,她无奈地回答:“唉!后悔有什么用,只怪当时年纪小,不懂事。”类似的话,我爸也说过。我爸37岁才认识我妈,40岁才有了我,大龄单身男女青年在当时属于“稀罕物种”,特别容易受到外人的歧视,尤其是女性。我调侃我爸:“你那时都快40岁了,一直单身下去,和姑姑作伴,相互照应着也不错,怎么突然开始找对象了?”“年轻的时候不懂事,比较贪玩,难得不用上班就想着和朋友出去玩,没怎么把恋爱、结婚的事情放在心上。到了30多岁,逐渐发现身边的同事、朋友陆陆续续地结婚成家,很难再约上一起出去玩了,那个时候开始意识到也该想想自己的人生大事了。”老爸一脸坦诚。“当时奶奶难道没有催过你和姑姑么?”我很疑惑。“那还真没有,你奶奶从来不过问我们兄妹情感方面的事情,更别提催促我们赶紧成家了,如果那时候你奶奶能提一句嘴,劝说我们重视找对象的事,可能我们会认真考虑这个问题,也就不会一个老来得女,一个终生未嫁了吧。”老爸很是感慨。大概我爸和姑姑口中说的“不懂事”应该指的是“无意识”,没有意识到错过谈恋爱的最佳“季节”,缺少伴侣的人生将会带来什么影响。我奶奶文化水平低,生育的7个孩子都是放养的育儿方式。老一辈家境不好,孩子又多,每天为着生计而忙碌,能把孩子们都养大就算不错了,更别提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给孩子们,让他们少走弯路。从小能被培养形成独立、成熟且有智慧的思维意识,在此基础上能收获到阶段性来自他人建设性的意见和经验分享,这站在“巨人”的肩膀上够到一个个通往人生成功的“大门”的人儿那应该有多幸运啊!结婚与否,生孩子与否,无论怎么选择,先问问自己,是不是能接受选择之后带来的后果,没想好也没关系,毕竟随着时间的推移,阅历的增长,可能一些决定会发生改变呢!
二十来岁的小年轻,总喜欢用黑白分明的目光来看待这个世界。好像只要做出了某种选择,就一定会得到特定的某种结果一样。一会儿问终身未嫁的人会幸福吗?然后问结了婚的人会幸福吗?一会儿问生了孩子的人会幸福吗?接着又问丁克家庭会幸福吗?企图在不断试探中,找到某种规律,借此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。然而,幸福和爱情一样,本身就不是必需品,而是一种奢侈品。很多人终其一生和爱情是无缘的,终其一生和幸福也是无缘的。人之一生,长路漫漫。一帆风顺的是机缘,荆棘坎坷才是常态。爱情没有规律,幸福也没有模板,终身未嫁只是一种生活方式。嫁不嫁人结不结婚,就像西红柿炒蛋加不加白糖一样全凭口味。幸福与婚姻从来不正相关,因为幸福不是结果,而是一段旅程。当你专注于自己所热爱之物的时候,此刻的你,便获得了幸福。如果终身未嫁是你的坚持,孑然一身是你的追求,那你便幸福。如果终身未嫁不过是被动的选择,那么,彼之蜜糖,汝之砒霜。
幸福幸福幸福,就知道说会不会幸福,能不能幸福!
谁他妈妈的站起来告诉我一声,什么叫幸福?
我以前上班赚不到钱,后来换了一个工作,对方给我开了税后4000的工资,我当时觉得,我比拿两千多的时候要一定会幸福很多。
后来才发现,拿两万都不幸福。因为,赚钱的多少和工作的付出以及压力的大小,根本不是正比的。我两千多的时候,根本不愁。但是月入过万的时候,我觉得这里也不够花,那里也不够花,毫无安全感,并且觉得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。
幸福?对我现在来说,没有烦恼就是幸福,而不是没有钱。
不过搞笑的是,没钱恰恰是很多人的烦恼。
我做咨询的时候,最常见的问题是,这样的人该不该嫁,能不能嫁,会不会幸福?
可实际上很多人连当下都过不好,却在考虑以后会不会幸福?
未来是今天堆出来的,今天都过不好,未来会好吗?
如果你看到这里,你以为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是,不嫁人就过不好,那我觉得太肤浅了。
因为幸福是什么没有标准,过的好不好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。
如果一个人过的是自由自在,开开心心。
那凭什么说不好?
如果嫁了人,天天愁眉苦脸,烂事一堆。没人会觉得开心。
所以,过不过的好,取决于自己的内心。
什么人过不好?
又想享受婚姻的好,又不想承担婚姻的累,这样的人,过的不好。
所以,终生未嫁的人,有人可以很好,慢慢的就幸福了。
有些人嫁出去了,过的不好,就不幸福了。
不然,为什么要婚姻自由。
强行拉郎配,岂不是最幸福的事情?
我相信,看完我这篇回答,你用腿肚子的肉,就应该想明白这个道理。
大概是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
朋友认识个女人,四十多了,在北京买了房,把老家家人都接过去了。
平时没啥爱好,时间一般都在上班加班中度过。
这人是朋友的同事,平时工作交集很多。真正熟悉起来是有一次女人去朋友的城市出差。女人想找个人给她当向导。朋友比较热心,也就陪着他了。女人似乎很不好意思,又是请朋友吃饭,又是献殷勤的。
朋友这也才得知女人还没结婚,也没孩子。
朋友好奇,旁敲侧击问女人平时都做些什么。女人答曰:上班,加班,闲时逛逛。
朋友问她,那不会觉得无聊吗?女人说怎么会无聊呢,接着就叉开了话题。
换位思考,如果是我一生不嫁,怕是年纪大了会很孤独吧。像女人一样,在家闲极无聊就提前出差到一个地方。连伴儿都是现找的。
很多女生年纪很大了仍单身,是因为有父母亲友的陪伴。可当身边的人都渐渐远去,试问单身的你们还会觉得一个人幸福吗?
我有个朋友,很早就和家庭断了来往。二十多岁的女生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。可是她却无比盼望能够回归家庭,相夫教子。
也许,夜幕降临时,能聊慰你一身疲惫的,还是家庭。
于是我补充回复:“和相爱的人养育孩子也是幸福的,婚姻中合适的伴侣才是第一位的,千万不要弄错了主次。”
这样回复是因为我担心部分年轻的女士并不是坚定的丁克,只是过于放大生育的恐慌,不具备某些条件又盲目羡慕丁克家庭,中途拒绝了合适的人,最终发现陷入“为了丁克而不婚”的误区,得到一些失去更多,悔已晚矣。
通过观察这部分回复中流露出不婚态度的女士,我发觉她们有的年纪很小想法又很多,有的原生家庭不幸福担心自己的婚姻生活也不幸福,有的连男朋友都没有,就开始考虑因为丁克而不婚的事。总之,似乎都搞错了不婚的逻辑出发点。
那就是,主动选择不婚应该是你相信不婚能让自己过得更开心,而不是担心结婚会让自己过得不开心。
那么我觉得,一位身体健康,有稳定工作和收入,有爱好和社交圈,有趣有钱有闲,足够让自己过得开心,遇不到爱人又恰恰不想为任务式婚姻妥协的女士,选择终身不嫁,也是会幸福的。
而顾虑太多,担心太多,犹豫不决又搞不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女士,如果再加上糟糕的经济条件和贫乏的生活情趣,做什么都会后悔,不婚的未来似乎谈不上幸福。
当然了,后者就算结了婚,也不一定幸福…
终身未嫁的人未必不幸福,但幸福的前提是一定要学会以正确的方式面对孤独。
数据显示中国单身成年人口超过2亿,独居成年人口超过7700万,在当下的社会人口结构下甚至出现了一大批「不婚主义」的人群,幸福的婚姻固然能够给人带来幸福,但不幸的婚姻也会让人陷入深渊,与这种痛苦相比有人觉得终身不嫁所受到的伤害会更小,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终身未嫁背后的事。
尼采认为孤独有两种。一种是弱者的孤独,「我」的意义依托他人给予、社会承认;他人、社会一旦不给予、不承认,我就感到孤独。另一种是强者的孤独,他做自己的主人,他的价值不依靠社会的给予、承认;他自我主宰,自我发挥,他不理睬大千世界的诱惑,入世而不为世所累,在创造中提升自己,到达一种宁静与充实。这很像我们前面谈到过的两种「单身」,一种是被迫退回自己的世界,另一种是主动选择独处。你的孤独是被迫的折磨,还是主动的选择呢?
荣格把个人比作从潜意识的海面上突起的孤岛,告诉我们人只要发展出自我,就不得不面对孤独。单身者尤其要面临这样的考验。非单身者在形式上有伴侣或子女陪伴,表面上至少足够「热闹」,也许甚至可以忘记孤独;单身者则不可避免地必须独处,必须接受形式上的无人陪伴,并直面孤独。
但实际上,孤独也分为许多种,此一时的孤独和彼一时的孤独是不同的。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·亚隆为我们的孤独划分了三个层次:人际孤独,心理孤独,以及存在孤独。
人际孤独,就是我们和自己亲近的人在物理意义上的隔离。我们和熟悉的人无法面对面交流,感觉「连个可以说话的人都没有」,这就是人际孤独。单身的生活方式与人际孤独密切相关,毕竟我们在形式上没有一个人陪在身边。我们不可避免地有更多时间独处。不能忍受这种没有人陪伴的生活形式,没有办法处理独处的时间,是一些单身者急切想要脱单的原因之一。我大学时代有这么一位女同学,她没办法一个人去食堂吃饭,也没办法一个人去上自习;一部电影上映,哪怕她很想看,也必须有人陪着她去看,否则她就宁可不去。这种一个人的无能为力,毫无疑问是一种不自由。
评论
访客
回复可能有点惨,只是你没有看到。